很多人对白酒的了解存在误区,这些误区有商家的胡乱宣传,还有我们自身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认知。今天,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关于白酒的几大常见误区,希望能为大家排疑解惑,不要让自己这么多年的酒“白喝”了!
误区一、自酿的酒安全、健康
很多酒友会在家自酿酒,或者网上等其他渠道购买“原生态自酿酒”,美曰其名说透明酒坊,看得清楚,喝得放心。
但是,自己酿造白酒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!例如,酒头中易挥发的有害物质如醇类等含量较多,所以必须丢掉;乳酸乙酯会在酿酒后期大量产生,含有杂质较多也得倒掉,这就是酿酒工艺中所说的“掐头去尾”。然而,“掐头去尾”的量到底是多少?普通消费者却往往把握不好尺度。
醇类物质去除少了,喝到身体里就会危害人体的健康,倒多了吧,原料、辅料放了一堆不说,把酒也倒掉不少,这样下来折腾够呛到最后却没剩下什么,有些不值。
最后,自酿酒酿好以后,往往立即装瓶,然而这种酒是不适合喝的,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贮存,千万不要买来直接喝了,不仅口感不好,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!
误区二、勾兑的酒都是劣质酒
一提起“勾兑”两个字,很多人就想到了掺水、酒精等等一系列不好的东西,其实是大家一直对勾兑有误解。白酒酿制自古就有“七分技术、三分艺术”的说法,这三分艺术说的就是勾兑。
就如同炒菜得放盐、油、味精等等各种调味料炒出来的菜才好吃,酿酒也一样。把不同生产时间、不同度数的纯粮食酒,经过勾兑、调制,才会让酒体协调、平衡,烘托出主体的香气,获得更多出色的风味。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白酒基本上都是由专业的酿酒大师勾兑而成的。
误区三、越黄的酒越好
很多白酒存放得当,时间久了,确实会越来越醇香,味道越来越好喝,而且颜色会发黄。但是,并不能一概说颜色发黄的白酒就是好酒。
白酒颜色发黄,是因为白酒里有一种名为“糠醛”的物质,“糠醛”含量越少越不会发黄。一般来说,酱香酒最容易变黄,浓香型其次,清香型最不易发黄。
现在,有些不法厂家抓住了消费者这种喜欢酒发黄的心理,就在酒中添加了一些可以导致酒颜色变黄的添加剂或色素,喝了之后只会影响健康!
误区四、挂杯的就是好酒
首先要知道挂杯是如何形成的。从物理力学角度解释:酒液在杯壁上铺满,和空气的接触面增大,蒸发作用加强,而酒精的沸点比水要低,它首先蒸发。酒精浓度降低之后,张力就会增大,在杯壁上附着的东西也会增多,会形成一个拱形。然后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,重力最终取胜破坏了水面的张力,酒液下滑释放出“酒的眼泪”。
因此挂杯其实是酒精和水的一个交战过程,酒精含量高的白酒挂杯都很漂亮。那挂杯的酒就是好酒吗?显然这个观点太绝对了!
白酒挂杯多数时候是由酒精含量造成的,但是目前一些“新工艺”白酒通过向其中加入一些粘稠的物质,也能达到或者增强挂杯的效果。
因此如果在确定白酒为真的情况时,可以利用挂杯现象来分辨白酒质量,但是如果不确定白酒真实与否的情况下,只能够将挂杯当做是一种辅助判断白酒质量的手段,不可只看挂杯判断酒质。